- {{el.title}}
中华文明满天星斗中最神秘的星辰
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
揭秘古蜀文化,探寻文明根脉
走进三星堆,破译人类文明
三星堆人到底是谁?他们为什么要打造这些造型奇特的青铜雕塑?我们一起探索他们神秘的精神世界吧!
自三星堆遗址在四川省广汉市被发现以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未能对三星堆文明做出合理的解释。甚至因为其缺失文明过渡阶段和文物造型的另类而产生了可能是外星文明的大胆猜测。
5000年前,在被高山阻隔的成都平原上还未有人类生存的痕迹,数百年后受气候的影响,生活在川西的人们开始向水源充足的平原地区迁徙。也许是因为天灾频繁,特别是饱受洪水的困扰,尚处于原始社会的人类力量是那样渺小,于是他们把生存的压力与希望转嫁在了宗教崇拜上。
虽然三星堆挖掘至今尚未发现神庙建筑遗迹,但是从祭祀坑体积之大、出土文物数量、类型之多,我们可以猜想到古蜀人可能拥有规模宏伟的神庙建筑和一套严谨且隆重的祭祀活动。那时的三星堆人不会想到,他们会由此创造震惊世界的灿烂文化!
古蜀人宗教活动的崇拜对象是图腾、祖先和自然神灵。据西汉杨雄《蜀本王纪》记载:“蜀王之先,名蚕丛、柏灌、鱼凫,蒲泽、开明。……从开明上至蚕丛,积三万四千岁。”
柏灌、鱼凫、杜宇三朝都是崇拜鸟的并以鸟为图腾的,因而鸟在古蜀文物中俯拾即是:鸟纹金杖、鸟头勺柄、鸟铃铛……甚至有人面鸟身的形象。
那么古蜀人崇拜的是哪一种鸟呢?“鱼凫”这一朝代的名字可以透露出一定信息。让我们来一起分析下。
三星堆文化最令人震撼的就是各式青铜人像、头像和人头面具。
中国古代认为面具有哪些作用?祭祀戴上面具可以与谁沟通?
对于古蜀人来说,人像面具是祖先亡灵的代表,可以以此通过祖先的亡灵向天帝吁请,祈求庇佑。
三星堆出土的青铜面具以凸目为特征,有的面具更是双目前伸,你是否联想到“蚕丛纵目”的古老传说?
四川之所以被称为蜀,就与蜀王蚕丛有关,指代四川的“蜀”字,在甲骨文中,看起来是不是像一只大眼睛?其字形来源于野蚕。
除了面具,古蜀人还打造了许多“眼形器”,他们可能认为眼睛拥有强大的力量和信念,生命的秘密与眼睛息息相关,就像自己的祖先蜀王拥有“纵目”这样奇特的大眼睛才能算得上天地间数一数二的人物,这也是古蜀人精神世界中独特的“眼睛崇拜”。
唱着“太阳出来喜洋洋”长大的四川人民对阳光的渴望果然是刻在基因里的,古蜀人也同样为环境的雾瘴湿潮所苦,祈盼更多天气晴朗的日子。
他们根据上古传说打造了生长在日月出没之地,能够沟通宇宙的神树来祈祷太阳之神的庇佑,树的顶端站着象征着太阳的金乌神鸟。
《山海经》中记载了四棵神树:扶桑树、建木、若木、寻木,其中“扶桑”与“若木”是与太阳的东升西落密切相关的。扶桑在东,若木在西,树上有背负太阳的金乌,太阳早晨沿扶桑升起,傍晚顺着若木降落西归。三星堆的神树就是以文中的扶桑树和若木为原型。
人像面具、神鸟、太阳、眼睛……三星堆人对图腾、祖先和自然神灵的崇拜展现了他们的强烈的生存意象与奇幻瑰丽的精神世界,也体现出古蜀族非凡的艺术想象力与惊人的创造力!
举世闻名的“三星堆遗址”的挖掘,从1930年至今九十多年的时间里,共挖掘了四次。正是这些伟大考古人员的挖掘工作,将失落的文明再次现世。
这几次重大挖掘,如何将古老而神秘的文物以及古蜀文明的线索,带到我们面前的?
3000年前的三星堆古城,何时建造、何时消亡、人类留下了怎样的生活遗迹?
2023年
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
其城方三百里,盖天地之中。
——《山海经》
在《山海经 海内西经》中有一段描述:
开明,兽身大类虎而九首,皆人面,东向立昆仑上。开明西有凤皇、鸾鸟,皆戴蛇践蛇,膺有赤蛇。开明北有视肉、珠树、文玉树、于琪树、不死树。凤皇、鸾鸟皆戴瞂……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夹窫窳之尸,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开明南有树鸟,六首。
遇见古蜀 展览现场
粗略看这段描绘的就像是三星堆蜀的盛大祭祀仪式,祭台的西、北、东、南四个方向,都各放置着青铜祭祀品,也与三星堆出土过的青铜文物一一对应。下面我们就来解释它们之间的对应之处。
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
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山海经》
扶桑树是传说中的神树,《山海经》中便有记载,上面这两句话译为:汤谷上有扶桑树,黑齿国的北面有十个太阳在沐浴。其中九个太阳处在下面的树枝上,一个太阳处在顶端的树枝上;一个太阳落下,一个太阳升起,被鸟驮着。这个描述,与三星推出土的青铜神树相似度高达99%。
扶桑树 VS 展品:青铜神树(文物仿制),高396cm树干残高384cm,1986年二号祭祀坑出土
十个太阳是由太阳女神羲和所生,她以日母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是太阳崇拜中至高无上的神。扶桑树则是十个太阳栖息的神树,每个太阳由乌金鸟来搭载。
展品:青铜神树(文物仿制)局部,枝头上的神鸟
青铜神树高分为上、中、下三层,每层有三根树枝,每根树枝上有一仰一垂两个果实,每个上仰的果实上都站着一只青铜鸟,共九只,而顶部的残缺可能就是第十只鸟。和扶桑树几乎完全对应。
后羿射日的故事也与此有关,某天十个太阳全部出来“上班”,于是被后羿射掉了九个。
遇见古蜀展览现场:梦回古蜀(光影单元)
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凰,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信。
——《山海经》
《山海经》中明确地记载过,有一种鸟叫“凤凰”。它的外形和鸡差不多,身披五彩羽毛。头、翅膀、背部、胸部和腹部的羽毛纹路分别像“德”、“义”、“礼”、“仁”、“信”字的形状。而三星堆出土的青铜鸟,也是形状如鸡,头顶华丽的冠羽,丰满的尾羽向上翘起,与传说中的凤凰相仿。
遇见古蜀展览现场:青铜纵目面具(文物仿制)巨型装置
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烛龙。
——《山海经》
纵目面具是三星堆里的“C位”,而在《山海经》里描述的一种神兽烛龙。有人认为,三星堆纵目面具打造的和烛龙有相似之处。烛龙身长万里,可看千里,睁眼的时候是白天,闭眼的时候是黑夜,呼气的时候是夏天,吸气的时候便是冬天,不休息还可呼风唤雨。
而三星堆纵目面具便是千里眼,眼睛纵出较长,好似望远镜一般。这种千里眼的功能是一种神通之力,很可能结合了神兽的神力之特点。
展品:青铜大立人像(文物仿制),高172cm底座高90cm通高262cm,1986年二号祭祀坑出土
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
夹窫窳之尸,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
——《山海经》
“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即三星堆祭祀的巫师,与青铜大立人的身份相符。青铜大立人出土时双手空空,呈圆环形,那么它原来握的是什么呢?对此各方都有不同解读,而有人则猜测《山海经》这句已经给出答案,即“不死之药”麻黄枝。多处古遗址出土文物中都会发现大规模的“墓葬麻黄”,并证明为世界各地存在的文化现
展品:铜兽面(文物仿制),宽23.4cm高19.6cm,1986年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
状如牛,苍身而无脚,一足,
出入水则必有风雨,
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
——《山海经》
夔龙是《山海经》中的单足神怪动物,先民将这种相貌威严的神兽作为辟邪除患的神物加以崇拜。三星堆铜面兽整体即呈一对夔龙向两面展开,龙尾上卷,长眉直鼻,夔龙形双耳。方颐阔口,露齿。此外,在该型兽面颌下还增加了一对相向的夔龙以承托兽面,这与兽面的大眼相呼应,强化了“眼睛”图像的宗教意义。
三星堆两个祭祀坑共出土青铜兽面九件,据推测形式上的差异代表了三种类型的兽面神力大小或功能差异。这些兽面的造型并不是单纯仿拟自然界某种兽类的形象,而是夸张变形的意象造型,其实质是一种观念性的神兽形象。
三星堆遗址镇馆之宝,青铜纵目面具是哪个时期的?
青铜纵目面具具有什么地位?
它夸张的造型,表明它有什么能力?被认为是古蜀国哪位祖先的形象?这位祖先有哪些传说?
青铜纵目面具是国家几级文物?
青铜人头像上的黄金面罩,说明古蜀人视黄金为尊。
戴有黄金面罩的青铜人头像仅有4件,由此说明了什么?
青铜神树,是古蜀文明的代表。
被称为中国宇宙树最具典型意义和代表性实物标本。
它在古蜀人的神话意识中具有哪些特殊功能?
青铜跪坐扭头人像
此文物异常精美,表情细腻,身体比例和肌肉写实。
头发冲天而起,双手比例夸张。充满写实主义与浪漫想象。
它没有古蜀人的面貌特征,那么它会不会是外来身份,正在跪拜古蜀国的神灵?
▌ 报名须知
【招募对象】18岁以上成人团;
【活动地点】798艺术区遇见古蜀展;
【截止报名时间】活动前一天或满员截止。
【报名资料】在线提交参加人姓名、电话等信息;
【关于报名】报名前请与领队联系确认活动余位;
微信/电话:领队王美丽 18600536827